歐盟IDAA來襲,中國新能源企業如何應對
2025 年 10 月 16 日,《彭博社》報道歐盟將披露“工業加速器法案”(IDAA)草案核心內容,11 月該法案即將正式出臺,此消息一出,資本市場震動,10 月 17 日新能源板塊集體下挫,陽光電源股價更是暴跌近 11%。
其實,歐盟在新能源領域動作不斷。自 2023 年起,先后實施《新電池法規》《關鍵材料法案》和《凈零工業法案》。這些法案有著各自的目標,如到 2030 年,《關鍵材料法案》期望至少 10%的戰略材料在歐盟本土開采,40%在本地加工,戰略原材料至少 25%的消費量來自回收;《凈零工業法案》則計劃讓歐盟本土凈零技術制造產能達到部署需求的 40%;到 2040 年,《凈零工業法案》目標是歐盟在凈零技術上達到世界產量的 15%。
而此次的 IDAA 更是來勢洶洶,其突破性體現在多個方面:強制技術共享,企業要向當地合作伙伴開放電池專利技術;鎖定制造環節,設定高達 40%的本地化含量門檻;干預企業控制權,不愿轉讓技術的企業,歐盟方在合資公司持股不低于 35%。
近年來,中國儲能企業在歐洲市場成績斐然。2025 年前三季度中國儲能企業海外訂單規模達 214.7GWh,同比增幅超 130%。以陽光電源為例,2025 年上半年海外營收 253.79 億元,占總營收比重 58.3%,其逆變器與儲能產品在歐洲市場合計市占率達 35%,較去年提升 14 個百分點。但 IDAA 的出現讓情況急轉直下,按 2025 年上半年歐洲 35%的市占率測算,陽光電源 4.4GWh 英國標桿電站、德國電網側液冷系統等項目面臨風險,其歐洲業務的毛利率從 30%-40%壓縮 5-8 個百分點。
而且,歐洲零部件成本較國內高 15%-20%,這無疑增加了中國企業在當地的生產成本。若企業進行技術轉讓,雖然可能使同類企業研發周期縮短 2-3 年,但自身核心競爭力也可能受到影響。
面對 IDAA 的沖擊,中國新能源企業面臨重大挑戰。不過,目前 IDAA 仍處在立法前期階段,歐盟內部也存在反對聲音。中國新能源企業需加快核心技術自主可控步伐,減少對外部技術的依賴;優化供應鏈韌性,例如嘗試在當地尋找合適的合作伙伴,降低成本;靈活調整全球化策略,在合規的前提下,探索新的市場和發展路徑,以應對歐盟 IDAA 帶來的挑戰 ,在全球新能源市場中繼續占據一席之地。
最新問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