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汽車這一招,中國或能借鑒?
在汽車發展的長河中,一百三十年前汽車誕生,如今汽車產業格局不斷演變。當下,日本汽車產業正處于變革的關鍵節點,一些做法或許值得中國思考與借鑒。
在2025日本移動出行展上,曾經熱鬧非凡的展會氛圍不再,日本車企的發展策略出現的錯位是重要原因。在產業重構之際,中國車企的到來打破了日本市場的沉寂,成為日本在技術與供應鏈層面無法回避的合作選項。然而,日本車企在現實策略中,依舊傾向“押注北美”,選擇強化對美投資、聯盟合作和在地化生產,以維系在北美市場的基本盤。這種舍近求遠的戰略,讓日本車企的“愿景”與現實產生裂縫,車展的安靜氛圍便是這種錯位的真實寫照。
但日本并非沒有意識到中國汽車產業的優勢。有目共睹,中國汽車產業發展迅猛,尤其在新能源車和智駕領域取得顯著成就。如今,在日本拆解中國新能源車賣說明書已成為常態,這足以體現中國汽車產業對日系車帶來的沖擊與教育意義。日本也在嘗試學習中國經驗,他們成立日產出行服務有限公司,希望借此模仿中國先進的智駕系統經驗,認可了中國在電動汽車與智駕行業的優勢地位,并希望引入更多中國技術到本土產品中。
從日系車企內部合作來看,借力汽車聯盟內部的技術協作,曾是日系車企解決研發和成本矛盾的捷徑,比如馬自達和福特、三菱和戴姆勒的合作。站在2025年這個關鍵轉折點,合作對象從歐美轉向中國也并非不可能。以豐田為例,2025年十月中旬,時隔半年就將鉑智3X帶到中國香港,這款有著中國血統的豐田電動車,在當地比bZ4X受歡迎得多,這表明中國模式在市場上的吸引力。
中國車企在日本市場也采取了深度適應目標市場需求的精細化戰略。在2025日本移動出行展上,中國力量不容小覷。比亞迪帶來專為日本市場打造的K-EV BYD RACCO,嚴格遵循日本法規,在尺寸、結構、視野、動力配置等方面精準契合日本用戶需求。東風日產展臺的N7車型,由中國團隊主導研發,成為首款登陸國際頂級車展的“中國智造”合資產品。
日本車企在電動化轉型關鍵領域與中國品牌存在時間差,這為中國技術進入日本市場創造了條件。豐田公司社長提出新制造理念,鈴木汽車組建電動化專項團隊、投入資金升級生產線,豐田提前推出電動輕自動車。日本汽車產業的這些變化,中國或許可以從中汲取經驗,思考在國際化進程中,如何更好地與不同國家的產業進行交流合作,提升自身競爭力,推動汽車產業邁向新高度 。
最新問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