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動車開始入冬。
2022年1月下旬。在把斯特蘭蒂斯集團的收益拉回到令人咋舌的歷史高位后,唐唯實在業績說明上對電動車再發高論:
很顯然,汽車電氣化是政客選擇的技術,而不是產業選擇的技術
在布魯塞爾的政策制定者明確了禁售燃油車的時間表,催逼著歐洲的制造商轉向電動化后,德國、法國、意大利等歐洲的整車制造商都打著不同的算盤。作為斯特蘭蒂斯集團的CEO,唐唯實對歐盟的選擇持保留態度。在簡中圈,他很快被歸入到豐田章男的行列,變成了電動車的敵人。
2024年4月。在歐盟對中國電動車展開反補貼調查的過程中,歐洲32個市場的電動車滲透率裹足不前。其中,在歐洲第一大汽車市場的德國,其電動車銷量更是止不住的往下跌。3月份,德國電動乘用車的銷量為31,384輛,同比下跌了28.9%,跌幅為近87個月中第二高。

進入2024年以來,這是德國電動車第二次連續兩個月出現下跌。上一次出現這種情況發生在2016年第一季度。今時不同往日,在2024年2月,德國電動車的銷量同比跌幅超過15%時,即有分析認為電動車將進入到下行通道。1-3月份,德國電動車的銷量同比下降了14.1%,市占率降至11.9%,這傳遞出電動車市場更深層次的危機:
離開補貼,電動車加速跳水。
德國電動車市場的現狀,與德國政府規劃中的樣子并不一致。按照德國的計劃,自2016年起的電動車補貼政策,有望讓德國成為歐洲最大的新能源汽車銷售市場。2019年,德國把插電式混合動力也納入到補貼范圍內。2023年12月18日,受制于財政預算缺口過大,德國匆忙結束了對電動車的補貼。
補貼結束當月德國電動車市場大幅波動,與2022年12月峰值的10.4萬輛銷量相比,大跌47.6%。自此開始,德國電動車的銷量就開始迎頭向下。
德國對電動車政策的猛然轉身,讓德國汽車行業陷入困頓。在博世、大陸集團、采埃孚等零部件巨頭密集的裁員計劃陸續出臺時,在汽車零部件工人的連續抗議游行中,在德國汽車工人失業數字不斷被刷新的統計里,德國汽車制造商也被迫做出調整。
奔馳把電氣化的目標延遲了5年,寶馬堅稱不會放棄燃油發動機,大眾不斷調整茨威考工廠和德累斯頓工廠的電動車產量,福特科隆工廠也陷入了進退兩難的境地:
汽車行業陷入了狂熱中,各大廠家已經為此投入了數十億歐元,但他們忘記了電動車的最終選擇權在消費者手中。
政府和資本交互推波助瀾,忽略了他們真正的上帝。現在看來,這些都是無用的,他們只能祈禱時來運轉。
按照德國國內的分析,現在還不是電動車行業的至暗時刻,進入4月份后,電動車的銷量會繼續萎縮,到今年的某個月份,市占率會跌破兩位數,直到供需達到基本的平衡。接下來,到2035年禁售燃油車的政策必須做出調整,把選擇權交給市場,而不是政客:
馬車退出了大眾市場后,不應該把馬都殺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