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向身邊多位朋友推薦蔚來汽車的忠實用戶,如今卻因一次高速意外陷入維權困境。近日,有一位蔚來車主的車輛一側前輪眉在行駛中離奇脫落,蔚來售后卻以各種理由拒絕免費維修。這場由忠實用戶引發的質量爭議,不僅暴露出新能源車企售后責任界定的模糊地帶,更讓用戶信任遭受嚴峻考驗。
事件經過
根據該蔚來車主描述,8月1日他攜子自駕前往北戴河途中,車輛一側前輪眉在某高速路段突然脫落。當時車內清晰聽到“砰”的一聲異響,觀察周邊車輛均保持安全距離,未發現明顯碰撞痕跡。服務區停靠檢查時,車主發現車輛一側前輪眉已脫落,隨即聯系蔚來客服說明情況。蔚來客服回復:“可使用一鍵維保服務,進店后由技師檢查確認維修方案。”

8月3日,車主自駕進店維修,店內技師查看車輛后表示,前保險杠可能此前存在損傷,車輛行駛中因風力導致輪眉脫落。店內工作人員則強調:“若為質量問題,輪眉應整體脫落,而非單個脫落,因此不屬產品質量問題。公司也不同意免費維修。”由于車主無法提供車輛交付時輪眉完好的證明,店方依據前保險杠舊痕判定車主需承擔責任。車主有苦難言,最終接受自費維修,并曬出維修清單,費用合計1195元。
車主在線求助,該如何維權?
截至發稿前,車主已通過網絡平臺曬出車輛未維修時的照片,在線求助專業人士:“能否通過照片判斷輪眉脫落是否因外部風力導致?”車主的核心訴求在于:若非自身責任,該如何有效維權?若質量問題難以界定,蔚來汽車是否應有補償機制?

此前雖有車主爆料蔚來汽車“掉輪眉”的情況,但案例數量較少,屬于個案。相關案例中,蔚來汽車方面均否認存在質量問題,且未見官方針對此類情況發布過補償措施聲明。


那么問題來了:針對蔚來汽車“掉輪眉”的問題,車主除網絡發帖外,還有更有效的維權途徑嗎?
律馳駕道觀點
蔚來車主高速“掉輪眉”事件:責任模糊下的爭議焦點與深度剖析
一、產品質量責任界定之爭
本案當中產品質量責任如何界定成為最核心的爭議焦點。
本案中,車主堅稱車輛在行駛過程中無碰撞情況下輪眉突然脫落,應屬產品質量問題。蔚來售后則通過檢查車輛前保險杠舊痕,推斷輪眉脫落可能因風力作用且非整體脫落,故不認定為質量問題,拒絕免費維修。
這一爭議點凸顯了新能源車企在產品質量責任界定上的模糊地帶。車企往往依賴內部檢測和判斷,而車主則缺乏有效證據證明車輛交付時的完好狀態,導致責任歸屬難以明確。從行業角度看,這要求車企建立更加透明、公正的質量檢測流程和責任界定機制,以保障消費者權益。
二、消費者維權途徑的有效性
面對蔚來售后的拒絕免費維修決定,車主如何有效維權成為另一大爭議焦點。
車主在遭遇輪眉脫落后,首先選擇了聯系蔚來客服并遵循其指導進店維修,但在得知需自費維修后感到不滿并尋求網絡幫助。這反映出消費者在面對車企售后決策時的無力感。目前,車主主要通過社交媒體發聲,試圖引起公眾關注和車企重視,但這種方式的效果有限。
從法律層面講,消費者可通過消費者協會、質量監督部門等渠道投訴,甚至提起法律訴訟來維護自身權益。然而,這些途徑往往耗時耗力,且結果不確定。因此,如何建立高效、便捷的消費者維權機制,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
三、車企補償機制的缺失
在產品質量責任難以明確界定的情況下,車企是否應建立補償機制成為討論的熱點。
蔚來汽車在此次事件中否認存在質量問題,且未提供任何補償措施,這引發了公眾對于車企在類似情況下是否應承擔一定責任的討論。
從消費者保護的角度來看,即使產品質量責任無法明確界定,車企也應考慮建立一定的補償機制,以體現對消費者的關懷和責任。這種機制不僅可以緩解消費者的不滿情緒,還能提升車企的品牌形象和消費者信任度。長遠來看,建立補償機制有助于促進車企與消費者之間的和諧關系,推動行業的健康發展。
四、個案處理與行業規范的關聯
個案處理方式是否反映了行業規范存在的問題,成為值得深思的問題。
雖然“掉輪眉”事件目前屬于個案,但其處理方式卻引發了對于整個新能源行業規范的關注。車企在處理類似事件時,往往依賴內部規定和判斷,缺乏統一、透明的行業規范作為指導。這不僅導致消費者在維權過程中處于不利地位,也影響了行業的整體形象和公信力。
因此,有必要推動建立新能源行業的統一規范,明確產品質量責任界定標準、消費者維權途徑以及車企補償機制等關鍵問題,以促進行業的可持續發展。
汽車法律糾紛,就找律馳駕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