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業報記者 馬艷
一邊是電動化、智能化技術的“爆炸式”創新,推動產業加速迭代;另一邊是市場進入“存量博弈”階段,競爭壓力持續加劇,雙重擠壓下,中國汽車人正站在時代的分水嶺。
在此背景下,2025年中國人才研究會汽車人才專業委員會年會日前在上海召開,與會專家圍繞當下中國汽車產業和從業者所面臨的轉型難點、機遇挑戰、未來趨勢,共探解決之道,以期為產業與人才的轉型發展提供經驗與建議。
緊緊抓住人才這一關鍵變量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副秘書長陳旭指出,我國在電動化轉型升級和創新實踐上取得了突破性進展,成功實現從傳統燃油車主導到新能源引領的歷史性跨越,這一成果不僅標志著產業發展階段的重大轉變,更為我國邁向汽車強國筑牢了堅實基礎。
而這一輝煌產業成就的背后,離不開核心要素的支撐。中央組織部人才工作局原副局長、中國人才研究會副會長李志剛著重強調了“人才”的決定性作用——面對汽車產業電動化、網聯化、智能化的變革浪潮,唯有緊緊抓住人才這一關鍵變量,實行更加積極、開放、有效的人才戰略,打造有利于創新創業的制度文化環境,培養高素質、專業化的產業人才隊伍,才能為中國汽車產業高質量發展持續注入動力。
中國人才研究會汽車人才專業委員會名譽理事長付于武則提出,高質量發展的內核不僅在于創新與長期主義,更在于對人才的充分尊重與重視;全體行業同仁需共同肩負使命,正視人才價值、尊重人才成長規律、拓寬人才發展空間,最終打造出一支能打硬仗、專業精湛、適配新汽車時代需求的人才隊伍,讓人才支撐真正轉化為產業競爭力。
汽車產業要擁抱AI
隨著產業向智能化深度推進,AI技術成為新的變革變量。目前,AI技術正逐步滲透至車輛研發、生產、銷售、使用、維護等全生命周期環節,不僅深刻重塑著汽車行業的生態格局,更推動著人才評價體系的迭代升級,這對汽車人才的能力提出了全新要求。
世界汽車工程師學會聯合會(FISITA)終身名譽主席、清華大學汽車產業與技術戰略研究院(TASRI)院長趙福全表示,AI并非單一技術或工具,其本質是基于算法與數據驅動,模擬、延伸和擴展人類智能行為的理論、技術及應用的綜合性系統。他強調,汽車產業擁抱AI,認知思維變革是前提,能力與體系建設是核心,組織變革與生態建設是關鍵抓手。AI時代制造型企業競爭力的打造絕非單點突破,要以制造基因為“生存底線”,以AI體系為“增長引擎”,而生態協同決定了“價值天花板”,這背后需要產業與國家的基礎支撐。
他還提出了“三縱四橫”的新體系,“三縱”是以產品力、創造力和管理力為目標,“四橫”是從基礎的算力保障,到數據的治理,到模型的選擇,再到智能體的應用,通過這一體系可實現持續的價值創造、成本優化、質量和管理效率提升。
尋序智能創始人、CEO丁華杰對上述觀點深表贊同。他進一步指出,短期內,汽車產業在擁抱AI過程中會收獲階段性成果,符合“沿途下蛋”理念;中長期來看,持續深耕AI技術的企業,將在產業變革中占據優勢,實現市場與價值的雙重共贏。
不過,在AI帶來機遇的同時,行業也面臨內卷與技術沖擊的挑戰。為此,與會專家建議,一是要堅持持續學習,既要錘煉專業一技之長,也要培養跨領域復合能力;二是強化人文連接,充分發揮人的情感感知與創新創造優勢,彌補AI在“溫度”上的短板;三是推動系統性轉型,實現個人能力、組織架構與體系機制的協同適配;四是保持開放心態,向內打破認知邊界,向外主動擁抱AI,向下深耕專業領域,始終以積極心態向陽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