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 王新
美編 / 楊凌霄
出品 / 電動新物種
乘聯分會最新數據顯示,9月新能源汽車預計銷量達125萬輛,而燃油車預計只有90萬輛。新能源車比燃油車多賣35萬輛,滲透率攀升至58.1%。
這意味著,每賣出10輛乘用車,近6輛是新能源。從月度數據來看,新能源車已穩定占據市場主導地位。
其實8月份新能源車滲透率剛突破55%,但在9月又進一步提升。這種增長不是偶然,政策推動、產品力提升和消費者認可,共同促成這個結果。
尤其“金九銀十”傳統銷售旺季,廠商加大促銷力度,推動新能源車再創新高。不過也要看到,以舊換新政策逐步收緊,未來市場可能面臨一些不確定性。
但無論如何,九月數據已清晰表明:汽車市場的未來屬于新能源。
01
新能源不只贏在銷量
新能源車賣得好,不光是靠政策。產品本身正在發生質變。
從9月第一周的數據看,五菱宏光MINIEV賣出了10061輛,登頂全中國所有車型銷量第一。它便宜、好用、充電省,完美契合城市通勤。累計用戶超過170萬,相當于一座中型城市的所有汽車。
吉利星愿緊隨其后,8255輛的成績讓它成為純電市場中交付速度最快的車型之一。它用技術證明:低價不等于低質。

不只是小車賣得好。在10-20萬元區間,比亞迪秦PLUS、海豹06、秦L三款車同時進入周銷量前十。就連特斯拉Model3也依然穩居高端純電銷量榜首。
相反,燃油車的陣地正快速收縮。大眾Polo單周只賣出12臺,本田飛度全國月銷只剩23臺(8月數據)。這些曾經的家用神車,哪怕降價3萬,也無人問津。
消費者不是盲目追新。他們算得清賬:用電每公里才5分錢,保養只有油車三分之一,還不受限行限制。這些體驗,燃油車給不了。
02
政策退出?不,是市場接棒
很多人擔心,新能源車賣得好,是不是全靠政策補貼? 確實,八月各地以舊換新政策有所收緊,反而刺激了一批人提前購車。但政策不是唯一推手。
乘聯分會指出,盡管補貼在調整,但“金九銀十”的傳統旺季依然有效。廠商在季度末沖量,推出更多新車和促銷,帶動市場熱度回升。

更重要的是,產品矩陣越來越完善。從2.88萬的宏光MINIEV,到30萬級的比亞迪海豚沖浪版(歐洲首發),再到百萬級的仰望U8,新能源車已覆蓋所有價格區間。
成都車展前后,多款全新電車密集發布,包括極狐T1、繽果S等,尚未正式上市就已開始交付。新車帶來的關注度和體驗升級,遠高于政策刺激。
03
中國車真正“走出去”
中國新能源車的爆發不只在國內,也在海外。
九月慕尼黑車展,中國展商數量達到116家,成為除德國外參展商最多的國家。比亞迪、小鵬、零跑、紅旗等品牌集體亮相,不再只是“試水”,而是真正進入歐洲腹地。
比亞迪宣布匈牙利工廠2025年底竣工,海豚沖浪版將成為首款量產車型。小鵬與奧地利麥格納工廠合作,G6和G9已在歐洲量產下線。零跑B10車型今年將登陸超20個國家。

供應鏈企業也在出海。寧德時代發布新一代神行Pro電池,并在德國、匈牙利、西班牙建設生產基地。輕舟智航宣布在德國設歐洲總部,Momenta與Uber合作,計劃2026年在慕尼黑運營Robotaxi。
這些動作說明,中國新能源車產業不再是“閉門造車”,而是在技術、制造、服務上全面輸出。
歐洲車企也開始反向學習中國,奧迪Q6Le-tron用上華為智駕,寶馬稱新世代車型“沒有中國供應商無法完成”。
總結
電車的“狂歡”與油車的“沉默”
中國車市正在經歷一場不可逆的電動化轉型。九月新能源銷量125萬輛、滲透率58.1%,不是終點,而是一個新起點。
新能源車贏的不只是政策,更是產品、體驗和經濟性。油車之所以賣不動,不是因為人們不愛開車,而是他們找到了更好的選擇。
從宏光MINIEV到比亞迪海豚,從國內熱銷到歐洲建廠,中國新能源車正在重新定義“汽車”這個詞。它不再只是交通工具,而是智能、綠色、全球化的新物種。
政策會調整,市場會波動,但趨勢不會回頭。就像智能手機替代功能機,電車替代油車,只是時間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