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隱藏式門把手的禁用已是板上釘釘的事情,《汽車車門把手安全技術要求》的強制性國標及三項強制性國標的修訂已形成意見征求稿。

這種在碰撞之后可能存在延誤救援時間的設計終于成為過去式了,這是一次進步;不過就新能源汽車和部分燃油車而言,筆者還有三個相關建議,其中有兩項也是直接影響行車安全的。
建議1:禁止車輛中控臺采用無物理按鍵設計。
物理按鍵的位置是固定的,長時間操作可形成肌肉記憶;操作多媒體、空調、駕駛模式切換等功能可以非常高效快捷,不至于讓司機的視線長時間離開路面。但是全觸屏操作則會明顯延誤操作時間,因其需要從主頁切換不同界面;而虛擬按鍵又沒有觸感反饋,界面又有可能隨系統版本更新而改變位置,是難以形成肌肉記憶的,所以通過觸屏操作會讓司機長時間觀察屏幕而非道路,顯然影響行車安全。

語音控制理論上可以替代物理按鍵的操作。
但是語音控制也有不適用的場景,在車內聲音環境嘈雜的時候基本無法使用,在其他人交談的時候也不適合使用;對于語言障礙人士而言,顯然是無法使用的。所以沒有物理按鍵的中控臺設計并不合理,可是如果不加以限制的話,預計未來大部分車輛都會采用全觸屏操作。
究其原因是車輛不得不采用大屏幕以凸顯智能化座艙的競爭力。
那么取消物理按鍵并將其集成于車機程序里則能夠有效降低車輛制造成本,車企顯然是更愿意采用這種方案的。這就是建議制定相應國標的原因,且標準也應當是強制性的國標。

建議2:復雜環境、低能見度天氣禁用輔助駕駛功能。
目前的輔助駕駛系統強制性國標尚未落地,其中是否會有上述建議尚未可知。但如果沒有的話,筆者認為應當出現這一條。在雨雪濕滑路面之上,車輪轉矩稍微大一些則有可能出現打滑的情況,而車輪打滑很有可能導致車輛側滑甚至側翻。此時依靠司機的駕駛經驗往往能讓車輛行駛足夠穩定,但如果采用輔助駕駛系統的話,瞬間較大程度的加速或減速依然有可能讓車輛失控;即便有TCS系統對牽引力進行調節,可是有些車輛的失控正發生于調節之前的瞬間或過程。

有些視力較差的司機比較依賴于輔助駕駛系統中的主動剎車、自適應巡航、車道保持等功能在能見度較低的交通氣象條件之下可能會更加依賴。
但不論是攝像頭、毫米波雷達還是激光雷達,其都會相當程度的受到環境因素的影響;尤其是雷達傳感器,空氣中的水珠、砂礫都有可能影響電磁波的傳輸與偵測,可能造成系統的誤判。所以對于使用輔助駕駛系統的汽車而言,應當有必要禁止系統在部分場景中的使用;建議設定為推薦國標,重點在于明確在特定場景中使用該系統所造成的交通事故的責任劃分,只要明確這一點則可以讓絕大部分司機慎重使用相應系統。

建議3:新能源汽車應當強制性要求配備備胎。
有些觀點認為新能源汽車無法使用備胎的原因是沒有足夠的空間,因為底盤有電池組,會壓縮后備箱的空間;早期的新能源汽車確實有這樣的缺點,但是現在的新能源汽車是可以解決該難題的。
首先是動力電池技術的不斷突破,能量密度的增長和電池組空間利用率的提升,決定了電池組總成的體積可以適當減小;其次是動力總成(電動機)的技術也在不斷進步,即便是采用前電機驅動的兩驅車或分布式多電機驅動的四驅車,其車頭也有了“前備箱”且一定會成為對應產品包裝的素材,其空間安裝一條非全尺寸備胎往往是綽綽有余的。

沒有備胎的新能源汽車在使用過程中會變得很麻煩,且可能會越來越麻煩;補胎液和充氣泵的組合無法修補較大的穿孔,側壁的穿孔完全無法修復,如果遇到這種情況則只有等待救援,這會浪費車主的時間并增加修復輪胎的成本。同時有一些車輛會采用帶有靜音棉的輪胎,當補胎液注入輪胎并與靜音棉混合的時候,輪胎也就基本等于報廢了。
可以說這樣的設計不僅在給車主增加負擔,也會造成不必要的浪費和污染。
關于三個建議就講到這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