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孔文清
當對手仍在“內卷”價格與配置時,奇瑞已悄然升維,以一套覆蓋技術、文化與管理的全球化創新體系,向“高科技生態集團”發起沖刺。

在2025奇瑞全球創新大會上,董事長尹同躍為奇瑞的未來定調。繼“新能源不客氣”、“智能化不客氣”之后,他擲地有聲地宣布:奇瑞的“全球化創新體系,也不客氣了”。
這并非又一個營銷口號,而是一場深刻戰略轉型的宣言。其核心,是從一家成功的中國汽車制造商,向一個以創新為骨、以全球為舞臺的“高科技生態集團”的涅槃。
超越“內卷”:用全球化創新體系重構護城河
面對國內市場慘烈的“內卷”,奇瑞的破局之道不是跟進,而是升維。它給出的答案清晰而有力:真正的“反內卷”能力,源于一個能整合全球資源、持續產出原創技術的體系性引擎。
這套引擎由“三足鼎立”的創新體系構成:
技術創新是核心:通過“瑤光實驗室”攻堅近期課題,“開陽實驗室”聚焦原始創新,奇瑞構建了24小時不間斷的全球研發網絡。
文化創新是土壤:其“成果共享、風險我擔”的機制,在行業內堪稱大膽,旨在解除天才創新者的后顧之憂,吸引全球頂尖大腦。
管理創新是骨架:明確提出“質量比銷量更重要”,并以世界500強標準重塑治理結構,為全球化征程提供穩健的運營基盤。
這三大體系共同指向一個目標:讓奇瑞不再僅僅是一家“造車”的公司,而是一個能持續孕育技術、輸出標準、并能靈活適應全球任何市場的科技生態體。
“技術貨架”與安全信仰:生態集團的產品化呈現
尹同躍提出的“技術貨架”,是奇瑞轉型最形象的注腳。它將抽象的技術實力,變成了可供組合、調用、甚至對外輸出的模塊化產品。
貨架上,從AI架構到矢量電機,琳瑯滿目。但所有技術的底層,都銘刻著一條不可逾越的紅線:“不夠安全,絕不上車”。
橫渡長江的方舟水陸兩棲系統,正是這一理念的極致展現。它看似炫酷,本質卻是IP68防水、雙冗余備份等安全技術的“貨架”組合。這清晰地表明,奇瑞所追求的“高科技”,絕非噱頭,而是以全球首創的硬核技術為基石,以生命安全為最高準則的可靠科技。
從“出海”到“生根”:全球企業公民的野望
奇瑞的轉型,同樣重新定義了中國汽車的“全球化”。它超越了簡單的“產品出海”或“基地出海”,進入了更高維的 “體系出海”與“生態共生” 階段。
其“In Somewhere, For Somewhere, Be Somewhere”的理念,意味著深入本地,成為當地經濟與社會結構的一部分,目標是成為“各國政府的座上賓”。這要求它必須具備跨文化的融合能力、符合全球最高標準的治理能力,以及為當地創造真實價值的能力。
此時的奇瑞,愿景已不再是成為中國汽車的標桿,而是作為“全球企業公民”,提供一種可信賴的“中國方案”。
尹同躍曾感慨,希望看到奇瑞員工為質量問題而痛哭,那意味著世界級品牌意識的覺醒。如今,通過構建覆蓋技術、文化、管理的全球化創新體系,奇瑞正將這種對質量與安全的信仰,系統性地植入企業的每一個細胞。
這場轉型,是奇瑞在面對行業百年大變局時的一次關鍵涅槃。它不再是另一家追逐風口的車企,而立志成為定義賽道、輸出規則的“新物種”。這條路注定九死一生,但一旦走通,奇瑞為中國汽車工業打開的,將是一片全新的、浩瀚的海洋。








粵公網安備 44010602000157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