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知道現在汽車行業的競爭規則早變了,戰火已經從馬力、操控,徹底燒向了代碼與生態。10月28日,寶馬中國做了一項不那么張揚,卻頗具分量的決定——加入由中國信通院承辦的“開源創新發展推進中心”,并成為其中首個外資車企成員。

這個動作,可以看作是寶馬在華本土化戰略進入2.0階段的一個清晰信號。過去,本土化可能意味著加長軸距或提供特定配置,而在軟件定義汽車的時代,本土化意味著要扎根于中國的技術土壤,參與并塑造這里的軟件開發生態。

開源,顧名思義就是開放源代碼。對于車企而言,這并非簡單的技術共享,更像是一種研發模式的革新。面對動輒數百萬行的軟件代碼和快速迭代的市場需求,單打獨斗已經行不通了。通過加入開源平臺,寶馬可以借助行業集體的智慧,省去重復造輪子的過程,從而將更多精力投入到打造自身品牌獨有的、具有差異化的智能體驗上。簡單說,就是“把基礎打好,把特色做足”。

這背后是寶馬對中國市場定位的重新審視。中國早已不僅僅是全球最大的汽車銷售市場,更在數字化應用和創新節奏上展現出引領全球的勢頭。寶馬在中國布局了德國之外最龐大的研發體系,此次加入國家級開源平臺,是其將研發根系更深地扎入中國創新沃土的直觀體現。它希望獲取的,不僅是中國市場的銷量,更是這里活躍的創新資源和新銳的開發文化。

當然,合作背后依然是競爭。寶馬與華為、阿里巴巴、Momenta等中國科技伙伴的深度合作,以及此次融入中國開源生態,最終目的都是為了在2026年亮相的國產“新世代”車型上,能夠交付一套更貼合中國用戶習慣、更聰明也更本土化的智能系統。這場關于智能出行的體驗競賽,勝負手很可能就在于誰更能理解并快速響應本土需求。

總結
寶馬的加入,為外資車企如何在中國智能汽車賽道上更進一步,提供了一個不錯的范本。當汽車的核心價值越來越多地由軟件賦予時,開放與合作,或許比任何時期都更加重要。這不僅僅是寶馬的一次戰略選擇,也是整個行業進化方向的一個縮影。








粵公網安備 44010602000157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