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華為鴻蒙智行宣布累計銷量突破100萬輛時,外界都在驚嘆"華為效應"的魔力。但2025年第三季度財報揭開了真相:合作車企呈現涇渭分明的"冰火兩重天"——奇瑞以143.65億元凈利潤領跑,賽力斯、上汽保持盈利,北汽藍谷、江淮卻仍陷虧損泥潭。這場與華為的綁定博弈,究竟是車企的"救命稻草"還是"甜蜜負擔"?

編輯?
賽力斯的"問界依賴癥"
賽力斯無疑是鴻蒙智行的初代樣板。自2021年攜手華為推出問界品牌,近四年間四款車型站穩高端市場,助力其前三季度實現1105.34億元營收、53.12億元凈利潤的同比雙增。但光鮮數據下暗藏隱憂:第三季度凈利潤同比下滑1.74%至23.71億元,核心子公司賽力斯汽車銷量同比下滑5.72%至27.62萬輛,問界品牌增長出現疲態。
這種依賴在其港交所招股書中暴露無遺:華為運營約700家問界體驗中心,賽力斯115億元入股華為車BU新實體獲10%股權,坦言"與華為合作是問界成功的核心因素"。即將募資的129.2億港元,能否緩解這種深度綁定的潛在風險,仍是未知數。

編輯?
盈利陣營的不同底氣
奇瑞的143.65億元凈利潤看似是鴻蒙智行的勝利,實則另有玄機。盡管2023年便推出智界品牌,且2025年加碼百億研發,但9月智界僅售7882輛,遠低于奇瑞主品牌的16.96萬輛。顯然,奇瑞的盈利根基仍是自身成熟的品牌矩陣,智界尚未形成實質貢獻。
上汽則展現出傳統巨頭的韌性。第三季度凈利潤同比暴增644.88%至20.83億元,核心得益于市場開拓與成本管控。9月上市的尚界H5雖訂單不及預期導致股價波動,但總裁賈健旭的判斷不無道理:全新品牌需時間培育渠道與用戶認知。相較于依賴華為,上汽更擅長將合作資源轉化為自身運營效能。
"華為牌"為何失靈?
北汽藍谷與江淮的虧損,暴露了合作模式的局限性。北汽藍谷轉投鴻蒙智行后推出的享界品牌,前三季度銷量約2萬輛,雖讓虧損從44.9億元收窄至34.3億元,但極狐品牌的低價策略仍拉低整體盈利水平。江淮的尊界S800定價70.8萬元切入高端市場,8-9月僅售3500輛,高端化尚未形成規模效應,疊加海外市場下滑,第三季度由盈轉虧6.61億元。

編輯?
深層原因在于品牌定位與資源匹配的錯位。接近華為的人士透露,余承東團隊更擅長打造高端產品,中端市場競爭力不足;而車企自身的渠道能力、品牌積淀,才是決定業績的關鍵。北汽、江淮的傳統優勢與華為高端化路線的磨合,仍需時日。
"界"字輩與"境"系列的混戰
華為車BU與廣汽、東風打造"境"系列的動作,讓競爭更趨激烈。當"界"字輩與"境"系列同臺競技,華為品牌的獨特性將被稀釋。財報數據已證明:沒有車企能單靠華為躺贏,奇瑞的自主根基、上汽的運營能力,賽力斯的早期綁定紅利,共同構成了盈利密碼。

編輯?
對消費者而言,問界的成熟度最高但需警惕增長波動,智界、尚界背靠大廠更穩健,享界、尊界則仍處市場驗證期。對車企而言,華為的技術賦能是助推器,但絕非萬能藥。



 
 
 

 
 
 
 
 
 
 
 

粵公網安備 44010602000157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