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新勢力車企,從人人追捧到人人喊打,可能只需要短短幾個月。

兩天前,港股小米集團股價下跌2.17%,收于43.20港元,創下一個令人矚目的紀錄:2025年10月,小米市值已累計蒸發超過2800億港元,成為公司上市以來最大的單月市值損失。
與此同時,小米YU7的退訂率高達19%(據《汽車人雜志》公開的數據),預售訂單量連續四周下滑。這場從資本狂歡到信任崩塌的風暴,正席卷這家跨界造車新勢力。
回顧小米的造車之路,資本市場的冷淡并非一日之寒。

早在官宣造車后的首個交易日,小米股價就僅在盤中一度翻綠,收盤時小幅上漲0.59%,與此前花旗銀行預測的“更高估值”相去甚遠。
這種現象持續貫穿了小米汽車的成長周期。從第一輛工程車下線,到雷軍首次公布小米自動駕駛技術,二級市場始終反響平平。
資本市場用腳投票,直接反映了他們對小米造車能力的質疑。

今年9月,242名小米YU7準車主因超長等車周期與定金不退問題提起訴訟,形成了規模罕見的集體訴訟。
事件的導火索是消費者在看到“8月開啟首批交付”宣傳后下單,卻面臨長達50多周的等待。
在車輛未下線、交付時間仍未明確的情況下,小米汽車卻向部分準車主發送付款通知,要求“7日內支付全額尾款”,否則將視為自動放棄訂單,已付定金不予退還。
這種“超長等車+定金鎖定”加“未交付先全款”的模式,徹底激怒了消費者。
一位準車主憤怒地表示:“車還沒見著就要全額付款,這完全違背了‘先交付后結清’的行業慣例。”

小米汽車似乎陷入了一個怪圈:既承載著市場的高度期待,又無法擺脫交付困境的尷尬。
YU7上市首日訂單就突破了28.9萬輛,這個數字聽起來非常驚人,但首月實際交付只有6024輛。巨大的反差導致用戶排隊等車,而小米卻優先生產交付利潤更高的高配版。
行業內通用的“先買先得”原則,在小米汽車這里變成了“先貴先得”。因為配置不同,消費者的待遇天差地別。
這種策略不僅拉大了信任裂口,還催生了黃牛和訂單轉讓的套利空間。

小米長期以“高性價比+用戶信任”建立的品牌形象,正因汽車業務而受到侵蝕。
所以,相比加快生產節奏,縮短已下單用戶的等待時間,重新樹立公眾對小米品牌的信任,才是目前火燒眉毛的事情。



 
 


 
 
 
 
 
 
 
 

粵公網安備 44010602000157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