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經常有人問:“極核和九號算一個檔次嗎?”這個問題,說簡單也簡單,說復雜也復雜。因為兩者雖然都屬于新國標電動車品牌,但走的路線、核心理念和目標用戶,其實完全不同。九號更偏向智能通勤,極核則明顯是性能導向的電摩思路。如果你真是一個在意“騎感”“穩定性”“動力反饋”的用戶,那么答案其實已經很明顯——極核,才是那個更上一個層級的存在。
一、九號代表的是“智能通勤”,極核代表的是“性能體驗”
九號的產品,幾乎人人都見過。它的賣點是“輕巧、智能、家用”:App互聯、遠程定位、智能防盜、能量回收系統,這些功能讓通勤用戶非常省心。九號更像是“電動代步工具”,主打輕便、科技感、好騎。
極核走的路完全不同。它來自摩托車體系,整車調校、車架結構、電機輸出都偏向“騎行操控”。比如極核 AE4、AE5 系列,從車架用料、重心設計到避震設定,完全是摩托車邏輯。你第一次上手極核,可能就能感受到那種“穩”的差距——不是小車代步那種輕飄,而是真正能在60km/h以上依然保持車身姿態的穩定性。這種底層調教的差異,就是檔次的分水嶺。

二、動力與穩定性:極核的強項不是數據,而是質感
不少人只看參數表:九號和極核功率相近、電池電壓相似,看起來配置接近。但真正騎過的車友都知道,動力體驗不是數字游戲。
極核的電控系統響應快、輸出線性,尤其在中高速段,推背感更持久。即便是鉛酸版本(如72V鉛酸電池版本的AE5i PRO),在60km/h時速下依然能保持動力持續輸出,不會出現“提速無力”的感覺。相比之下,九號在這個價位段更注重能耗平衡和續航優化,起步輕盈但中后段明顯偏軟。
穩定性更是極核的拿手好戲。它的雙肩圍欄式車架剛性強,配合前后碟剎+可選雙通道ABS,過彎和急剎的車身姿態都非常可控。車友們甚至評價:“騎極核,能感受到底盤在‘咬’地面”。而九號的底盤調校則更偏舒適型,適合市區代步,但在高速段或顛簸路面,車體輕、重心高的問題會更明顯。
這就是為什么極核的用戶群體里,有很多從摩托車轉過來的玩家——他們要的不只是代步,而是一種“騎行感”。

三、配置誠意:極核在細節上堪稱“卷王”
在同價位車型中,極核的配置堪稱“卷王”。以AE5i鉛酸版為例,雖然售價只有4698元,但配有ABS防抱死系統、后雷達感應、雙閃警示燈、高清儀表等配置。
別忘了,這是在“鉛酸版本”的基礎上。而九號、小牛同價位機型大多還是基礎款配置,想要ABS或雷達往往要加價或上高配版。
從這點看,極核的思路非常清晰:在有限預算里,把安全和操控堆到極致。它不是靠功能花哨,而是靠駕駛質感打動人。就像有車主說的那句——“極核是唯一讓我愿意去跑高速環線的電動車。”

四、品牌基因不同,決定了檔次差異
九號起家于智能硬件,是典型的互聯網品牌;極核則源于摩托車體系,有造整車、玩性能的“工業基因”。
這背后的技術積累,直接體現在騎感上。九號擅長算法和交互體驗,極核擅長機械結構、底盤調教和動力釋放。
從產品邏輯來看,九號走“智能電動車”方向,而極核則追求“性能玩家品牌”——兩個方向,決定了不同的檔次感,所追求的也完全不是一回事。
五、總結:極核的檔次,體現在“行駛質感”上
但其實最終如何判斷檔次,最簡單的方式就是“騎一騎”。
如果你只在意續航和智能,九號是優秀的;
但如果你在意騎行體驗,體驗速度上來的那一刻,車身是否穩、彎道是否可控、剎車是否有信心?那極核顯然更上一層。它更像是一個“摩托玩家的平替電摩”,穩定、扎實、有駕駛樂趣。價格看似接近,但調校、底盤、反饋這些看不見的部分,才是極核真正的檔次所在。
一句話總結:同價位上,九號是“好用的電動車”,極核是“好騎的電動車”。在性能體驗這件事上,極核確實高了半個檔。








粵公網安備 44010602000157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