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學還是科學?長安全新逸動的調校奧秘
如今,消費升級的趨勢讓很多已經擁有汽車的家庭準備購買第二甚至第三輛家用車,這也給很多自主品牌廠商提出了一個新的問題——如何為年輕消費者打造一款操控性更好的產品。在體驗了第一代逸動的沉淀思維后,我們也在第二代逸動產品上看到了長安對這個問題的回答。那么,逸動的駕駛體驗是如何調整的呢?它和第一代產品有哪些明顯的區別?帶著這些問題,我們來到重慶渝北區長安汽車研究院一探究竟。
●價值2000萬元的秘密武器
俗話說,讓孩子躲著狼,你可受不了。汽車制造是一個高投資的行業。當車輛初步開發完畢,準備進入調整懸架和轉向階段時,會有更多的地方花錢,比如這個不尋常的K & C測試平臺。
事實上,操縱穩定性是一個宏觀維度的詞匯,有很多因素可以影響它。比如發動機、變速箱、底盤懸架、轉向機構、重量分配、電子穩定系統等等。而這套K &測試平臺的懸架性能和轉向性能是影響操控性的兩個因素,也是駕駛員最容易感受到的。
更多精彩視頻,均在車載家庭視頻頻道。
●還是非獨立后懸架,但有點不一樣。
雖然仍配備扭力梁式非獨立懸架,但第二代奕奕與上一代略有不同。R&D團隊采用了封閉式扭力梁后懸架,而不是上一代的V型扭力梁后懸架。
可能有朋友會好奇,為什么長安花這么大力氣優化扭力梁后懸架,而不是直接換成更好的獨立懸架?
因此,如何在合理的成本范圍內創造更好的可操作性,盡可能地發揮優勢也是標定的意義所在。比如粉絲肯定不如魚翅,但估計沒人能天天忍受魚翅當粉絲。所以如果粉絲可以作為食材,盡量讓味道接近魚翅。物美價廉是廚師的本事。
●軟的地方是軟的,硬的地方是硬的。
就像“豆腐要甜還是要咸”一樣,懸架是軟是硬一直是汽車愛好者喜歡爭論的話題之一。事實上,理想的懸架應該是軟的,應該是軟的,應該是硬的。但是要達到這個水平并不是那么簡單的,所以我們不得不提到減震器指示燈的功能。
阻尼力的變化與減振器的工作頻率有一定的關系,但不完全與線性增加成正比。從指示器記錄的阻尼變化特性圖可以直觀地看出。
根據減震器指示器提供的阻尼力曲線,測試工程師可以對減震器中的油和閥板進行有針對性的微調,使其阻尼力更接近目標值。
除了阻尼強度的調整,減震器的位置和長度也與上一代有很大的不同。上一代逸動的減震器采用了斜置布局,確實有助于減少車內客廂空的占用,但減振行程相對較短。
更多精彩視頻,均在車載家庭視頻頻道。
●求助于讓人類感到自卑的機器人。
除了懸架對車身動力學的影響外,轉向是另一個可以影響操縱穩定性的直觀因素。然而,在測試轉向系統時,即使是經驗豐富的駕駛員或工程師也很難實現零誤差轉向角和轉向力。基于“用小錢辦大事”的理念,長安購買了一套測試轉向系統的設備——轉向機器人。
這套設備由車載電池供電,可以實現一些人類駕駛員在駕駛時難以甚至不可能實現的測試項目。比如在測試中,如果要求駕駛員以180°的精確角度調整方向盤,人類很難做到,但對于機器人來說卻是一件簡單的事情。
在實踐中,工程師首先向我們展示了三種轉向機器人測試——正弦輸入測試、掃頻測試和追趕測試。
追趕測試是測試轉向輔助電機的測試。轉向機器人會瞬間改變相反方向的轉向力矩,從而判斷轉向助力電機是否有過熱保護或其他異常感覺。
測試工程師表示,借助轉向機器人,可以有效控制車輛測試中的變量,節省測試時間。同時,機器人內置的數據采集也可以記錄更客觀的參考數據,便于后續的調整和改進。
遺憾的是,我們沒有看到搭載腳踏機器人的測試車。如果兩者一起使用,可以進行更多不同種類的測試,甚至可以輔助ADAS和自動駕駛系統的研發和測試。
●編輯摘要
總的來說,鍵盤手吹捧的方向盤指向性和懸架反饋,不是不能滿足的玄學,而是可以依靠專業儀器進行理性分析,通過不斷實驗掌握規律的科學。
當然,僅僅通過調整,讓一輛10萬元的家用車變得像寶馬百萬級跑車一樣犀利是不現實的。它能做的就是在現有條件下讓車感覺盡可能接近運動感。對于習慣用“工程師思維”造車的長安來說,這確實符合它的調性。至于第二代逸動能否擔得起“操控”的標簽,成為長安汽車塑造自身差異化的好舉措,還得交給市場檢驗。
>>點擊查看今日優惠<<

使用微信掃描二維碼
即可進入交流群

使用微信掃描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