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車商業保險專屬條款發布,既保“三電”還保「充電樁」?
再過半個月,2021年就結束了。回顧這一年,中國汽車工業在快速發展的同時,呈現出諸多特點。最明顯的一個就是新能源汽車產業的快速發展。與傳統燃油車的趨勢相比,形成了強烈的差異化,實現了對燃油車市場的替代效應,推動汽車市場加速向新能源轉型。
乘聯會數據顯示,今年1-11月,我國新能源汽車零售量累計251.4萬輛,同比增長178.3%,滲透率13.9%。銷量的持續增長和滲透率的大幅提升,表明越來越多的消費者開始接受或考慮將新能源汽車納入購車選擇清單,或者已經成為新能源車主。
新能源汽車越來越多,自然也帶來了新的挑戰。比如人們一直期待的新能源專屬車險,但目前還沒有有效的保障。
眾所周知,由于新能源汽車使用動力電池作為儲能裝置,其車輛輔助設備已經延伸到充電設施。在車輛使用或自然停放過程中,除了傳統的交通事故風險,包括火災、動力電池爆燃等重大事故外,還構成了新的危險因素。單靠原有的車險,已經很難覆蓋新能源車主的全車周期和新車使用場景。
去年9月,中國銀監會發布《關于實施車險綜合改革的指導意見》,僅簡單提到將在新能源汽車和符合條件的傳統汽車中探索車輛里程保險(UBI)等創新產品,但拉開了我國新能源汽車專屬車險制定和實施的序幕。
那么,經過一年多的產品創新探索,新能源汽車專屬車險的制定工作迎來了重大進展。
新能源汽車商業保險專屬條款發布
除了上市“三電”,還首次承保“充電樁”。
昨日,經過一年多的發展,中保協終于完成并正式發布了《新能源汽車商業保險專屬條款(試行)》(以下簡稱《專屬條款》)。
馬拉車市在查詢了相關附件后認為,此次發布的專屬條款堪稱中國新能源車險領域的里程碑事件。
因為它不僅為新能源汽車的消費者提供了更有效、更有針對性的保險。在保險責任方面,不僅為“三電”系統提供保障,還全面覆蓋新能源汽車駕駛、停車、充電、運營等使用場景。條款開發方面,既考慮了當前主流的技術路線,又在新能源汽車產業新業態上留有創新空的空間。
專屬條款中有兩個最大的亮點特別值得一提。一、用顯性表達突出新能源汽車“三電”系統的結構特征;二是在適用性和針對性較強的“附加險”中,首次將車外固定輔助設備納入承保范圍。
我們分開來看。首先,在新能源汽車損失險的保險責任條款中,明確了在保險期間,被保險人或被保險新能源汽車駕駛人因自然災害和意外事故(包括火災、燃燒)造成被保險新能源汽車設備的直接損失,將按照本保險合同的約定負責賠償。
并列出了保險范圍內的設備名稱:
(1)身體;
(2)電池及儲能系統、電機及驅動系統等控制系統;
(3)所有其他設備出廠。
同時定義了保障用車場景,包括行駛、停車、充電、運營。
其次,在多達13個附加險條款中,首次出現對外部電網、自用充電樁等車外固定輔助設備的保險。
將自用充電樁納入保險范圍,發展自用充電樁損失保險和自用充電樁責任保險,主要解決新技術應用中輔助設施帶來的風險。首次承保車外固定輔助設備,無疑是車險領域的又一次創新和探索,使投保場景更加多元化。
此外,結合新能源汽車充電過程中的風險,設計的附加外電網故障損失險涵蓋了外電網輸變電故障、電流電壓異常等造成的車輛損失。通過保險機制分散了風險,新能源車主的能源補充顧慮也大大減少。
獨家條款已經公布。
新能源車主真的可以無憂用車嗎?
毫無疑問,專屬條款的發布,彌補了此前我國新能源車險領域空的白,為新能源車主的汽車生活帶來了極大的保障。
但是,新能源車主真的能做到買車無憂,用車無憂嗎?在馬拉車市看來,至少在新能源車險領域,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目前,新能源汽車保險積累的歷史數據、時間和成熟經驗仍然不足,保險行業在新產品開發、費率厘定、銷售和風險控制等方面仍存在較大挑戰。
簡單來說,新能源汽車在市場上還沒有完全普及。雖然普及率在逐年提高,但與燃油車相比,新能源車仍然只占很小的比例。同時,從車輛的風險概率來看,相比燃油車,新能源車的風險比例也更小。參考數據和經驗不足,難以保證相關費率厘定和風險控制的科學性。很可能造成保費計算不合理。
此外,國內各大保險公司面臨的車險問題,還有各自的“難點”和令人頭疼的“成本”。
曾幾何時,一輛車一年可以出險幾十次,幾十輛車“碰巧”在同一個地方出事...雖然目前這種行業“秘密”已經有所改善,但仍然無法完全杜絕。據不完全統計,國內保險欺詐的比例占賠付支出的20%-30%。在全球范圍內,這一比例僅為15%。推出專屬新能源車險會不會讓情況變得更糟,還是個未知數。
同時,激烈的同業競爭、巨額返點等等都讓無數保險公司頭疼不已。業內也有一種聲音。中國車險行業不僅需要根據實際需要進行創新,還需要解決原有的對價失衡問題。
顯然,新能源專屬車險條款不是對原有車險的簡單添加,而是整個車險體系需要更新。雖然這個排他性條款已經考慮到了各方面的問題,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仍需要不斷完善,需要相關部門強有力的科學監管。
馬躍:
隨著新能源汽車產業的快速發展,伴隨其用戶的相關問題已經被提上日程。專屬新能源車險的必要性和緊迫性毋庸置疑,但也不能太心急。在與時俱進制定法規的同時,也需要相關部門更加科學的監管和執行。總之,只有生產、消費、使用端實現全產業鏈的健康良性循環,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才會達到更高的水平,在全球的主導地位才會更加鞏固和持久。
>>點擊查看今日優惠<<
-
1方程豹豹8無人機版上市 售39.58萬元起 搭載靈鳶無人機系統
- 2限時售11.19萬元 長安CS75 PLUS鯨悅版上市 采用1.5T+8AT動力
- 3阿維塔06將于4月上市 提供6款配色可選 增程/純電動力 續航1200km
- 4海獅07DM-i智駕版實車亮相 20萬級首款搭載車載無人機
- 5比亞迪發布靈鳶車載無人機系統 一人一車也能出大片
- 6限時售9.98萬元 藍電E5 PLUS 165km長續航先享版上市
- 2限時售11.19萬元 長安CS75 PLUS鯨悅版上市 采用1.5T+8AT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