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市有諺云:“降價不是新聞,不降價才是新聞。”但最近車市有些怪異,許多車型竟然漲起價來了,不僅進口車漲,國產車也在漲,當然漲的形式各不相同,一些車型價格直接上漲,還有一些車型則表現為讓利幅度減少。
按照經濟學的基本原理,價格是供求關系的反映,價格上漲意味著供不應求。但本人采訪了不少經銷商,他們卻幾乎個個向我倒苦水,慨嘆生意難做。如此景象,倒讓人看不明白了。
我大致歸納了一下,眼下逆市漲價的車型大致可分為三大類,一是進口車,二是卡車,三是國產轎車。仔細探究一下,就會發現這三類車型漲價的原因并不完全相同。先說進口車,明確宣布要漲價的是VOLVO,但實際上奔馳、寶馬的市場售價早已暗升了幾萬元至十幾萬元不等。
按照廠家的說法,漲價是因為歐元升值和原材料價格上漲,聽起來有一定的道理,但還有一點很重要,那就是今年年初由于許可證斷檔,并實行“落地征稅”政策,導致進口車報關數量劇減,既然市場上車子少了,漲價便順理成章。不過,這種漲價的基礎并不牢靠,4月份首批采用新自動許可證的進口車就要大批入關,人民幣也有升值苗頭,進口車價格走低指日可待了。
至于輕卡價格上漲,明眼人都知道,這是國內7家所謂的主流商用車企業結成了價格聯盟所致,當然其說辭也堂而皇之,就是鋼材等原材料價格上漲。但鋼材價格不過每噸漲了幾百元而已,一輛輕卡就算全是鐵造的也不過1.5噸左右,漲價4000元是不是有些過分呢?再說,這種結盟漲價能持續多久也值得懷疑,當年彩電行業幾大企業結盟漲價,協議墨跡未干,第二天便有廠家宣布降價。輕卡企業在漲價時也是各自打著小算盤,聯盟豈有不破之理?
一些國產轎車逆市漲價還是讓人驚訝的,像愛麗舍、花冠等車型的個別款式還出現了斷貨現象。究其原因,無非兩點,一是廠家在2月份普遍減產;二是此前廠家由于對市場過度悲觀,結果降價幅度偏大,消費者一搶購,供應便跟不上了,像花冠、標致307的個別款式就屬于這種情況。但這種漲價是暫時的,廠家為了完成今年的任務,提高產能迫在眉睫,一旦擴產,離降價也就不遠了。
綜上所述,眼下的漲價潮只是廠家有意無意間制造出來的虛假繁榮,并不能改變車市價格重心整體下移的大趨勢。降價才是硬道理,這句話永遠沒有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