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亞迪迪粉值是什么
我們的最新車型秦上搭載了更為先進的云服務系統,如果攻破,甚至可以遠程遙控駕駛車輛。期待360們的破解,不僅是對您實力的展示,更是對我們系統的檢驗。
事后沒有多久,比亞迪公關部就公開發布消息說:布萊德艦長非我比亞迪員工,跟比亞迪沒有一點關系,我們也沒有委托他給360下戰書,他的行為只是他的個人行為,不代表比亞迪。
不少媒體都臆斷說,布萊德艦長為比亞迪員工。認為比亞迪露怯了。比亞迪有苦難言,但也坦然,真相總會大白天下,自己沒做的事,不必在意別人的說法和看法。
其實,每一個品牌,都有自己忠實的粉絲。不論是歷史悠久的跨國品牌,還是新生的自主品牌,他們都有自己的忠實擁躉。
也因為有這此粉絲的存在,這些品牌才有了發展的基礎,才有了更充沛的動力和激情來創新和發展。比如說,吉普有吉普粉,他們號稱“不是所有的吉普都是JEEP”,不僅用于區別JEEP和一般的城市型SUV,更有著桃花源人“不足與外人道也”的驕傲;奇瑞有自己的“新奇軍”,從奇瑞誕生之初到奇瑞曾經的低谷,再到如今的二次崛起,這些新奇軍不離不棄;至于那些高檔品牌,位于金字塔尖的賓利、瑪莎拉蒂就不用說了,是多少人從小的夢想,一旦有能力擁有,便在所不惜,可惜一般人只能仰望無法企及,是奢侈品的象征;至于奔馳、寶馬、奧迪,就是一般富人、企業主的身份,哪怕自己并不了解這些品牌,并不了解其技術優勢與缺陷;至于一般跨國品牌也有自己的粉絲,比如大眾,就被這些粉絲敬稱為神車,雖然這些粉絲群體間會互相挖苦,特別是寶馬車主對于大眾車主的各種挖苦段子堪稱一絕,其文筆連一般記者也難以企及,其惟妙惟肖運筆經常令人忍俊不禁。
相應地,各品牌粉絲內部,卻是一派和諧。比如JEEP車主,一旦知道對方也是JEEP車主,便是兄弟“比如著名的JEEP兄弟連”,哪怕這些兄弟已經是豪車車主,但是其擁的JEEP才是兄弟連成員的充分必要條件。
一定有人為這些跨國品牌的粉絲感嘆,一定有人認為自主品牌難以啟及吧。
這些粉絲群體中,當數比亞迪的迪粉最為狂熱。比亞迪嚴謹的工程師文化和這種迪粉的狂熱文化形成了鮮明的對照,既矛盾又統一,相映成趣。
事實上,比亞迪對這些迪粉也確實沒的控制力。他們各人有各人的工作和身份,自然,他們的思想和行為也無法受比亞迪控制。更深層地說,這些迪粉,比如布萊德艦長,是忠實的迪粉,是一心希望比亞迪好的人,其對于比亞迪的熱愛,與其員工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并且還做了許多比亞迪員工也未必能做到的事情。比如:義務為比亞迪監控輿情、義務為比亞迪仗義執言、義務為比亞迪提出建議、多次購買并推薦比亞迪產品、多次公開批評或提醒比亞迪、自費參與比亞迪的各項活動等等。有許多次不利的輿情出現時,比亞迪員工包括公關部還沒有發現,這些迪粉卻已經發現,甚至在半夜也會在線發郵件發微博私信提醒公關部。
這些迪粉也并不只是簡單的狂熱分子。他們來自各行各業,有公務員,有投資人,有私營企業主,有學生,甚至還有其他車企的員工,他們最年輕的不到18歲,最年長的超過70歲,他們是一個特十分特殊的群體,高手層出不窮。
總體上來說,他們比較有理想、有夢想、有情感、鮮活且無私、崇尚技術。跟比亞迪的工程師文化有相似相通的地方。但是,也正是因為如此,才會自作主張地在網絡上發出一些聲音,比如跟360的那段公案之類,讓比亞迪非常無奈。李云飛在一次新聞發布會上說:非常感謝這些迪粉的赤誠及擁戴。但是他們有時的狂熱之舉,也讓我們非常被動與無奈。有時公關部的人與他們溝通,因為他們的不理解也會發生矛盾。為了管理這些迪粉,也為了自己的企業不至于有太多的麻煩,公關部讓他們都報上自己的名字、工作、電話號碼甚至傳上自己的身份證號,有時會通知他們自費參加比亞迪的活動,在一次新聞發布會上,有迪粉獲得了跟王傳福提問的機會,其激動之情真是令人動容,難以言表。
這些迪粉跟別的品牌粉絲相比,顯得過于狂熱,有時甚至比較好斗,經常一言不合,即劍拔駑張,在網絡上引起一片騷亂。不少人見此即以為是比亞迪雇傭的水軍所為,紛紛繞道而行,心里頗為不屑。那么,他們為何會這樣不招人待見?其實很簡單,他們心里只有比亞迪,他們是單純的熱情的人,側重技術,心里只有意氣,他們認為比亞迪的技術優勢沒有得到媒體的認同,認為自己是擁護自主品牌、擁有愛國情懷,愛打抱不平的正義化身,另外,由于跟比亞迪沒有利益關系,所以也無法體會到比亞迪在汽車行業所處的微妙地位,自然會有大放撅辭之舉,反正最后收場的也不是他們,他們也不會受到懲罰,而是比亞迪的公關部道歉了事。
這種情況,幾乎跟傳教士對于道義的狂熱有得一比。
迪粉的存在說明了什么?足以值得大家深思。為什么豪車品牌的粉絲反而讓媒體大加夸贊,為什么豪車在中國比外國賣得貴一倍甚至幾倍人們還要加價去購買?為什么跨國品牌配置上有一點進步就會讓我們的媒體和國民感動非常,為什么我們的自主品牌哪怕得到了JDPOWER的證實卻仍然得不到國民的擁戴,甚至譏諷為只會拚配置……
再進一層說,我們的汽車行業的明天在哪里?我們能不能像韓國人那樣支持自己的企業自己的品牌?
其實這些道理很簡單,只是這個年代出了問題,太多人的價值觀出了問題。迪粉的狂熱,只是對這些現象的一種反襯,一種對于這種現象的反彈。
話說回來,也許比亞迪公關部還有許多關于迪粉的工作要做。比如正確的引導甚至因勢利導,讓他們對于比亞迪起到更加正面的作用,而不是這樣不假思索地呈口舌之快甚至攻擊網友。有人可能會說,比亞迪又不給人家錢,憑什么就想要引導人家?那么,這些人聚焦在比亞迪周圍成為迪粉,本來也沒有得到比亞迪什么好處,精神的力量是無窮的,希望比亞迪人不要總認為不是拿錢的水軍所以管理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