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頹靡”了兩年的廣汽集團,太需要一場勝利了!

9月19日,廣汽集團董事長馮興亞通過微博透露,全新高端智能新能源汽車品牌——“啟境”,正式官宣。
該品牌定位面向年輕群體,由廣汽和華為乾崑聯合打造,發揮華為在輔助駕駛、智能座艙、用戶生態和品牌營銷的優勢,并結合廣汽在三電技術與整車制造領域的專長,優勢互補。
據悉,早在去年11月,廣汽和華為就簽署了深化合作協議,擬共同打造一個全新高端智能新能源汽車品牌;今年1月,廣汽明確與華為聯合打造“華望汽車”;3月,華望汽車技術(廣州)有限公司正式成立,注冊資本15億元,品牌定位為面向30萬級高端市場的獨立品牌;8月,廣汽表示控股子公司廣汽埃安擬向華望汽車增資6億元,而華望也將利用埃安的產能生產車輛;同一個月,華望舉辦了渠道招商大會,還召開了華望項目開發攻關總動員。
從謀劃、準備、項目落地,到正式官宣品牌名稱,廣汽這一次對待與華為合作的態度,格外積極。

其實,早在2021年,廣汽和華為就有過一次“牽手”。彼時,廣汽埃安采取了華為Hi模式,將后者作為自己的駕駛輔助技術供應商。
當時的埃安勢頭正好,廣汽也春風得意。而華為還沒有憑借問界一炮打響,沒有展現出足夠的市場號召力。所以,話語權還掌握在廣汽的手里。
廣汽埃安前總經理古惠南曾表示:“與華為合作,大部分技術仍將采用自主開發的內容。”廣汽埃安副總經理肖勇也曾公開吐槽:“華為作為供應商產品雖好,但價格不受控,與之合作幾乎沒有議價能力。”
這和當時多數傳統主機廠對待華為的態度是一致的。上汽集團前董事長陳虹就曾拋出過著名的“靈魂論”:“我們的靈魂一定要掌握在自己手中,所以我們不接受任何供應商的整體解決方案,最多是合作。”
2023年3月,廣汽董事會甚至以“11:0”的全票結果決定,終止與華為的HI模式合作,將其降級為零部件供應商。因為當時的廣汽已經連續三年分紅,而華為扶持的賽力斯則連續三年虧損。

然而,市場形勢瞬息萬變。
從2024年開始,無論是廣汽埃安或者整個廣汽集團,市場銷量和經營質量都每況愈下。
而華為這一邊,則在問界爆火之后,相繼和奇瑞、北汽、江淮、上汽聯手,打造出了“華為五界”。聯合長安、寧德時代的阿維塔品牌,也逐漸站穩市場腳跟,成為高端智能電動汽車品牌的一張閃亮名片。
當曾經如日中天的上汽集團都放棄了“靈魂”,決定“跪著做人”。廣汽,自然也必須低下高傲的頭顱。
所以,今年7月,馮興亞專程赴深圳拜訪了任正非,就汽車產業趨勢、營銷創新、客戶洞察、公司改革治理及合作項目推進等進行了深入學習交流。并表示:“期待雙方合作項目首款產品盡快上市,共塑未來新出行。”

而令外界好奇的是,在“五界”已經湊齊的情況下,廣汽和華為合作的啟境品牌,將會采用什么樣的合作模式呢?
有消息稱,它介于華為HI模式以及智選車模式之間,可以視為HI模式的升級版,即“HI Plus”。
那么,HI Plus模式又是如何具體分工的?它和以往的“華為定義+車企制造”有什么具體區別?這一模式的優勢將如何體現出來?筆者暫時還沒有看到較為清晰具體的解讀。
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廣汽集團乘用車總銷量75.5萬輛,同比下滑12.48%。旗下四大整車板塊,除了廣汽豐田微增2.58%,廣汽本田、廣汽傳祺和廣汽埃安,同比分別下滑了25.63%、22.55%和13.97%。

銷量低迷,營收利潤同樣慘淡。財報顯示,上半年廣汽集團營收421.66億元,較上年同期下滑7.95%;歸母凈利潤約-25.38億元,較上年同期下滑267.39%;扣非凈利潤-29.45億元,同比下滑771.11%。

很顯然,廣汽集團已經走到了十分緊迫的時刻,正如馮興亞直言“已全面進入‘戰時狀態’”。這種情況下,廣汽格外需要一場勝利,一劑“強心針”,以重新提振士氣,讓企業重新回到穩步增長的正常軌道。
那么,定位30萬元級別的啟境品牌,會是這一劑“強心針”嗎?








粵公網安備 44010602000157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