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勒循環和阿特金森循環有何區別
米勒循環和阿特金森循環目的相同,都是讓膨脹行程大于壓縮行程以提高熱效率,但實現方式有別。阿特金森循環是通過復雜的連桿機構改變活塞行程,實現壓縮行程短于膨脹行程;而米勒循環則是靠進氣門早關或晚關,在活塞壓縮時讓部分混合氣回流到進氣歧管,縮短等效壓縮行程。二者雖路徑不同,但都在汽車發動機領域發揮著提升效率的重要作用 。
從歷史發展角度來看,阿特金森循環誕生得更早,它由英國工程師詹姆士·阿特金森在1882年發明。當時這種創新的循環方式給內燃機領域帶來了新的思路,不過其復雜的連桿機構在實際應用和制造上存在一定困難。而米勒循環是在1940年由米勒提出,可看作是對阿特金森循環的一種創新改進。它摒棄了阿特金森循環中復雜的連桿機構,使得發動機的結構相對簡單,降低了制造難度和成本。
在實際的活塞壓縮過程中,二者有著明顯不同。阿特金森循環通過獨特的連桿機構,從物理層面實實在在地改變活塞的壓縮行程長度,讓壓縮行程小于膨脹行程,以此來達到提高熱效率的目的。而米勒循環在活塞壓縮階段,通過精確控制進氣門關閉時間,推遲進氣門關閉,使得進氣過程中進入氣缸的混合氣流出一部分到進氣歧管內。這就相當于改變了實際參與壓縮的混合氣的量,進而改變了壓縮比,最終實現膨脹行程大于等效壓縮行程。
從發動機效率的表現上,二者也各有特點。阿特金森循環發動機由于實質是膨脹比大于壓縮比,使得發動機在效能和熱效率方面有著較高的表現。不過,這種設計在一定程度上犧牲了功率輸出,尤其是在低轉速時比較明顯。而米勒循環在低負荷工況下表現出更好的燃油經濟性,更加省油。但在高負荷時,由于進氣門關閉時間的策略,會導致發動機功率不足。
綜上所述,米勒循環和阿特金森循環雖都致力于提高發動機的熱效率,可在實現方式、歷史發展、活塞壓縮過程以及效率表現等多個方面存在顯著差異。這些差異也使得它們在不同的汽車應用場景和需求中,有著各自獨特的價值和意義。
(圖/文/攝:太平洋汽車 整理于互聯網)
>>點擊查看今日優惠<<
-
1深藍S09將于5月22日正式上市 預售23.99萬起
- 2吉利銀河星耀8上市 限時價11.58萬起 雷神電混/千里浩瀚駕駛輔助
- 3新款蔚來ES6/EC6官圖發布 5月10日開啟預訂
- 4阿維塔12直播風洞測試 實測風阻系數0.217Cd 擊碎造假質疑
- 58月29日開幕 2025成都國際車展定檔
- 6最低16.39萬起 2024款昊鉑HT/GT推限時一口價
- 2吉利銀河星耀8上市 限時價11.58萬起 雷神電混/千里浩瀚駕駛輔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