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樹一幟的尾氣的凈化處理方法
為實現節省燃油的目的,燃油直噴系統需要具備最高可達40%的尾氣二次循環率。如此,尾氣中的有害成分方可充分地在高溫中燃燒。為了實現這一目標,尾氣需要在汽缸間均勻地分配,以便在勻速運轉條件下, 25%的發動機尾氣可以二次循環。具體來說,廢氣自節流閥下方,沿空氣進入發動機的相反方向被導入由耐高溫塑料制成的進氣歧管,進行二次循環。
而進入燃燒室的二次循環尾氣的流量將由一個位于汽缸頭部前方的水冷電控閥門控制。引擎控制單元中的溫度和壓力傳感器與引擎進氣歧管內的溫/壓傳感器共同來調節發動機內的新鮮空氣及二次循環尾氣的比例。

FSI引擎科技具備的一個主要優勢是它的氮氧催化裝置可以非常有效地收集并處理氮氧化物,從而減少廢氣中排放的氮氧化物。當引擎工作在“層化”模式下,燃油層化不足會產生相當數量的氮氧化物。因此需要將之轉化為對人體、環境無害的氮化合物。因此,“波羅 (Polo)”FSI引擎的氮氧收集/催化裝置不但具有普通三元催化裝置的功能,更會有效減少氮氧化物 - 引擎的氮氧化物探測器會持續檢測催化器內的濃度,一旦發現濃度達到100%,引擎會自動變為勻速運轉模式 -“完全再生“模式,帶動催化裝置凈化氮氧化物。如此交替往復,氮氧化物被充分轉化為無害的氮化合物。
FSI的氮氧化物催化裝置每60秒清除一次內部氮氧化物,其耗時約兩秒。不但如此,這個催化裝置還可有效氧化碳化氫和一氧化碳 。因此,“波羅 (Polo)”FSI的廢氣排放已達到“歐洲”4號標準,并令其德國車主享受到了政府獎勵的汽車購置稅減讓。
但是,由于目前油料還無法做到百分之百脫硫,“波羅 (Polo)”FSI的氮氧收集/催化硫磺能力會因此逐步降低。通常,如果引擎溫度保持在650攝氏度以上 - 引擎在“交替運作” 模式下溫度即可超過650攝氏度,引擎的催化能力即可被還原。然而,如果車輛在市區內行駛,這個溫度便無法實現。此時,引擎的氮氧化物探測器會精確衡量催化器內的硫濃度,并啟動相應的脫硫程序-加熱催化器完成脫硫。但是,為了充分發揮燃油直接噴射系統的潛力,我們推薦“波羅 (Polo)”FSI使用“脫硫”汽油。
“波羅 (Polo)” FSI- 傲視同檔車型
車身構造
寬敞內部空間、精湛制作工藝
知道我們的“波羅 (Polo)”為什么領先市場同類車型嗎?因為它有相比同檔車型超然一等的寬大車身和寬敞的內部空間;因為“大眾”公司為轎車車身質量再次樹立的全新高標準 -“波羅 (Polo)”車架全部經電鍍處理,至少保證12年無銹蝕;還因為“波羅 (Polo)”車身經過扭曲增強處理/具備扭曲強度-在全球同檔車型中首家達到中型轎車的車身質量標準。毋庸多言,全新“波羅 (Polo)”FSI正是采用了與“波羅 (Polo)”相同的車身結構。

與“波羅 (Polo)”FSI相比,市場上再沒有其他緊湊型轎車具有同樣堅固和安全的車身了。而“波羅 (Polo)”FSI比上代“波羅 (Polo)”在“靜態強度”上還要高33個百分點!如此高的車身強度將大大提高“波羅 (Polo)”的碰撞保護能力。減震系統的縱向沖力吸收組件確保撞車時乘客足部的空間變形相比“波羅 (Polo)”3代減少50%。“大眾”還在乘客的足部區域增設了一組“沖力吸收板”, 它們會根據沖力的大小逐次碎裂來降低足部重傷的可能性。在側面碰撞方面,“波羅 (Polo)”也為乘客提供了最佳的防護措施。
底盤
“波羅 (Polo)”FSI - 超人一等的舒適與全面的安全儲備/舒適與安全的完美結合
電子液壓助力轉向系統為您省油
標配“防抱死”(ABS)系統與電子制動分配系統(EBD)
“波羅 (Polo)”FSI的底盤設計先進,調較精確:前輪采用“麥弗遜”“McPherson”式獨立式懸掛,后軸則采用“雙絞柱”設計,使得“波羅 (Polo)”FSI既擁有強勁動力,又具備全面的安全防護儲備,令乘客充分領略超人一等的舒適與安全。標配的“防抱死”系統與電子“剎車動能/制動力/制動能量”分配系統更是全面提升了“波羅 (Polo)”FSI的防護能力。
標配的電子液壓助力轉向系統可綜合考量車輛行駛速度、車重等多種因素,為車輛提供精確的轉向助力。 獨創的路面條件感應控制技術可以相機產生車輛轉向所需的伺服壓力,令轉向系統的工作表現更加有效,從而減少燃料消耗。如車輛直線行進時,系統將提供較低的伺服壓力。 “波羅 (Polo)”FSI的方向盤可上下前后多角度自由調節,而且重新設計了減震系統。這個新設計的減震系統為模塊化設計,包括一組橫向設置的貝殼式雙層激光焊接彈性鋼板及兩個輕質鋁材支架組成。與上代“波羅 (Polo)”的減震系統相比,新設計不但自重輕,適應多類軸距的車身及不同引擎。還可以滿足不同尾氣排放管路布局的設計要求。此外,它對于降低車輛行駛噪音,改善車輛的操作性能,降低車輛的碰撞危險系數也有很大幫助。
后輪與雙絞柱型后軸通過一個稱為“扭矩管”的橫置組件連接。 如此結構設計無須添加額外的穩定裝置即可保持車身平衡。
[上一頁] [1][2][3][4][5]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