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人把買斷銷售的盛行理解為渠道開始向廠家爭奪話語權,但實際上,還有很多這背后的東西是外人所不知的。”一位業內人士對記者說。
在很多時候,買斷銷售中主動的一方并不是經銷商而是生產廠家。廠家迫于庫存壓力和市場的競爭,需要對一些車型進行降價。如果以廠家的身份進行降價,不僅會沖擊他們的整個價格體系,對自己旗下其他車型的銷售產生沖擊,同時還會讓已有的客戶產生不滿,增加消費者的持幣待購心理。而以買斷銷售的方式,通過對經銷商的大幅度讓利,給經銷商一定的自主定價權,一方面,同樣可以達到降價促銷的目的,另一方面,因為降價行為是經銷商發起的,而且有大量采
購帶來成本降低這個幌子,在避免了對廠家整個價格體系產生沖擊。“簡單的說,買斷銷售的實質就是一種變相的價格戰,只不過價格戰發動者由廠家轉換成了某些經銷商。”該業內人士這樣認為。
買斷銷售另一類情況是廠家根據不同區域的特點主動進行價格區分。由于各地經濟發展水平和消費心理的不同,同一車型在不同區域的銷售情況是有區別的。為了促進銷售,廠家需要針對不同區域的特點制定不同的價格。如果以廠家的身份去做這事,將會導致價高地區經銷商的不滿,影響整個銷售渠道。而買斷銷售在這里就可以發揮它靈活性作用:讓需要降價地區的經銷商去做這件事,這種矛盾“下放”的方法不僅可以達到目的,還讓其他地區的經銷商無話可說。
“在買斷銷售過程中,生產廠家和經銷商對于這種操作手法彼此心照不宣。通過這種操作,經銷商得了好名聲還可以多賺錢,現在根本還沒有跟廠家叫板的實力,為什么要強出頭去爭什么話語權?”業內的這種表態不得不讓我們重新理解發生在買斷銷售雙方之間的微妙關系。(中國經營報)
[上一頁] [1][2][3]


|